2013年,或許是迄今為止,小米發(fā)展歷史中最為重要的一年。
那一年,紅米橫空出世、芯片項目啟動,小米造車傳聞也在當年雷軍兩度拜訪馬斯克后風聲四起。
雷軍曾在其個人公眾號撰文《Elon Musk是個酷同學》,提到特斯拉時寫道“我對Musk的Tesla汽車很感興趣,因為相比他另外的計劃,這還算是我們普通人能想象一下的東西。”
八年時間里,雷軍從幕后觀望到全局行動,他的想象正一步步趨近實現。
在小米看來,汽車是最大的個人消費品,其價值是手機市場的十倍,背后隱藏的是超十萬億元的市場規(guī)模。
同時,2020年中國電動汽車滲透率僅為4%。另外,電動汽車更接近電子產業(yè),造車難度會大大降低。
換句話說,市場還未出現真正巨頭,一個巨大的藍海市場有待開拓。
而小米經過過去10年的積累,可以將自身的產品經驗、業(yè)務模式以及多元技術復用、遷移至電動汽車生產。
小米認為,對于小米造車這件事來說,眼下已是兵多將廣、糧草充足。
其一、在品牌、用戶、銷售網絡等方面都具備一定優(yōu)勢;
其二、1080億元的現金儲備;
其三、已實現軟硬件融合,打造出了成功的互聯網商業(yè)模式。
第三點尤為重要,智能汽車重在軟件,這也將成為小米的必殺技之一。
目前,小米已擁有近3萬名軟件工程師,在軟件及AI領域都有技術積累。云服務、互聯網服務、軟件架構等方面,小米都能自主完成。
藉由此,小米將會緊跟市場發(fā)展腳步,將小米的智能汽車一步步升級至L3級自動駕駛甚至完全無人化。
當然,小米在造車方面也有一些疑慮。譬如品牌定位、生產方式、產品策略、產品布局等方面都需要仔細研究與摸索。
過去三個月時間里,小米進行了85場業(yè)內拜訪溝通,與200多位汽車行業(yè)資深人士深度交流,4次管理層內部討論會和2次正式董事會,都是為了找尋一條最適合小米造車的商業(yè)路徑。
關于資源
2022年,小米計劃針對手機+AIoT戰(zhàn)略投入130億元。
關于智能汽車,小米會將其分拆為一個單獨的業(yè)務部門,作戰(zhàn)略投入。
具體財務上,小米將會做更多市場調研,因此智能汽車業(yè)務的發(fā)展在未來一年中不會太快。目前可決策的是,未來幾年,智能汽車方面將投入100億元。
而未來10年投入100億美元只是保守預估,不會影響核心業(yè)務的發(fā)展。
同時,小米過去投資的汽車上下游公司將會與小米造車業(yè)務協同、資源互補,現有供應鏈伙伴也將有部分加入小米造車事業(yè)中。
至于雷軍投資的小鵬、蔚來等整車廠,未來應該是共同發(fā)展,減少競爭。
如果未來小米汽車發(fā)展成熟,也將會協同手機+AIoT業(yè)務部門,促進彼此之間的發(fā)展。
以下為雷軍和小米團隊在分析師會議中的交流紀要,新智駕做了不改變原意的整理與編輯:
Q1.小米汽車的定位與時間點上的規(guī)劃?
發(fā)布會只是對市場的一個發(fā)聲,決心要給市場提供電動汽車,還需要一段時間的仔細研究。
我們可能比純電車的對手晚了一些,但是我們會盡力趕上。
具體做哪一類的產品、用哪種方法去做,現在還沒有定論,還是要等更成熟的時候去分享。
Q2.2022年130億的研發(fā)投入,其中包含汽車這部分嗎?
只是針對手機+AIoT業(yè)務的戰(zhàn)略投入,不包含汽車。
針對汽車這塊,目前可決策的是未來幾年內,會有100億元的投入。
Q3.選擇造車,會對集團財務產生哪些影響嗎?
財務上還得做多一些調研,未來一年可能發(fā)展的速度不會那么快。
根據小米11年來的成長歷程,我們會有高效的研發(fā)規(guī)劃、找到有效的切入關鍵點、再去投入資源,汽車領域的加速,也會做同樣的事情。
Q4.十年投入100億美金目前有沒有初步的拆分?生產方面是自造還是代工?
未來我們會做更多的調研,目前還沒法匯報給大家具體的細節(jié)。
產品的規(guī)劃是特別復雜的事情,我們需要全力研究才能決定。
Q5.汽車業(yè)務的布局會不會影響到手機和AIoT方面的投入?
我們對外承諾的130億元完全投入手機+AIoT業(yè)務,汽車會做一個單獨的新業(yè)務來做戰(zhàn)略投入,不會算入手機和AIoT業(yè)務里面,未來手機+AIoT還是我們非常重要的一塊兒。
Q6.小米汽車現在有無一些雛形線索可以分享?
我們訪問和考察了整個電動車行業(yè)里面最優(yōu)秀的幾家企業(yè),我們正在找出一條最合適小米模式的路,但真的沒有到可以分享成績的階段。
Q7.那么能否分享一下在研究造車過程中的問題及思考?
困難肯定是會遇到的。譬如究竟做什么價位的車、怎么去生產等等。
另外,汽車跟電子行業(yè)還是有很多的不一樣,譬如投入巨大、周期漫長,錯的概率非常大、要賠的錢估計也非常多。
但是小米為什么確信去做,因為我們認為有一些明顯的獨特優(yōu)勢:
小米有業(yè)內最豐富的軟硬件融合經驗、有非常成熟的智能生態(tài)、有非常多的關鍵技術可以復用、有品牌有用戶有銷售網絡基礎,最后也有很充分現金儲備。
Q8.在技術層,能否仔細聊聊小米造車的核心競爭力?以及在產業(yè)鏈中的定位?
小米集團目前有兩個投資團隊,他們在過去近三年里面投了不少和汽車相關的創(chuàng)業(yè)公司,也看了很多核心技術企業(yè)。
基于這些經驗和認知,我們后期肯定會基于提升用戶體驗的方向來思考和設計汽車。
小米是一家做軟硬結合的企業(yè),決定做電動汽車最大的原因之一在于我們認為汽車是未來最大的移動終端。這與智能手機+AIoT的戰(zhàn)略是非常吻合的,我們會從這方面去思考產品定義。
當然這會是一個特別復雜的問題,我們應該做什么樣的產品來滿足下一代人對智能汽車的需求,還是需要長時間的打磨。
但可以肯定的是,它肯定不是一款OME的產品,我們需要重新去定義未來消費者需要的一些內容。
Q9.小米推出的智能車會是完全無人駕駛車嗎?
我們想了很久,最后定了這個版本(公告)是智能電動車。
我們的第一輛車可能沒有達到全智能駕駛的階段,那么未來是不是所有的車都是智能駕駛,路還是很漫長。
達到L3的水平或者真正的全智能,還需要很長一段時間,但是小米不會等到那一天才推出產品,我們會跟著智能汽車的發(fā)展歷程來逐步推出產品。
Q10.在走訪評估中,小米認為哪個潛在風險最大?
所有的風險都是比較實在的,我也沒有仔細想過哪個風險更大。綜合評估之下,我們認為造車和造手機大不一樣,復雜程度大很多。
風險之外,我們可以聊聊什么是最大的挑戰(zhàn)?
最重要的事情時如何組建最優(yōu)秀的團隊,我們能否迅速地吸引和集結一批電動車領域的人才,這是一個挑戰(zhàn);
第二,做智能手機,即使100萬臺的庫存可能幾個倉庫就搞定了。但是有車了之后,僅20萬輛車就是很大挑戰(zhàn),汽車和手機在庫存和供應鏈方面都不一樣。
Q11.我們在給出這兩個數字(100億元和100億美元)的想法是什么?
以我們今年的規(guī)模和目前的盈利、產品能力,也就是小米今天所具備的全部能力。
我們用100億美元可能是一個非常安全和保守的說法,不會傷及核心業(yè)務的發(fā)展,這是一個維度吧。
Q12.咱們現在團隊這邊有沒有大概的規(guī)劃?目前相比新勢力的相對優(yōu)勢(除了資金優(yōu)勢之外)?
很明顯的就是人才的積累優(yōu)勢,我們有近三萬名員工,基本都是軟件工程師,除了電池、底盤、電機以外,智能汽車很大部分的工作量集中在軟件,這就體現出來我們的優(yōu)勢。
另外就是我們的規(guī)模、我們對產品的理解以及過去十年來總結的對用戶需求的探索能力。
作為一個新造車企業(yè)來講,我們不需要從頭搭建框架,這是一個比較好的能力和基礎。
Q13.咱們投資的相關公司是否有產業(yè)協同?
肯定的。
我們過去投過的這些企業(yè)都是我們可以用到的資源,現有供應鏈的合作伙伴都希望參與到小米造車的事業(yè)中來,本身就涵蓋很多的汽車部分。
比如鏡頭和模組部分,本來是給手機做的,肯定能用到未來汽車這方面,很多供應鏈是相通的。
Q14.之前雷軍投了小鵬和蔚來,未來是否會相互競爭呢?
我們問過雷總這個問題,他說這幾個人都是他的好朋友。
現在的電車滲透率還不到10%,大家要想的是怎么把蛋糕做大,而不是去搶生意。他們也都很支持雷總做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