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1.?讀書是一件成本很低的事情,一本書,凝結了作家一生精華的感悟、體驗、經(jīng)驗,售價幾十塊錢就能夠得到,跟一張電影票的價格差不多,電影院的體驗只有一次,而擁有一本書則可以不斷回味。
2.?在自媒體泛濫的時代,很多人認為看視頻就能學到知識,甚至不少人熱衷于碎片化的短視頻,從中找到一些零散的觀點或案例成為自己的談資。根據(jù)這種需求,短視頻平臺也出現(xiàn)了大量“干貨”,要么只說觀點不說過程、不談起因、沒有數(shù)據(jù),要么整個案例,圍繞案例形成氛圍感。
3. 書仍然是系統(tǒng)掌握知識最好方式,結構化、系統(tǒng)化、目錄式的內(nèi)容形式能夠讓人較為全面的掌握一個領域的相關知識,而無論是小說、教材、詩歌等等內(nèi)容,連續(xù)性的閱讀體驗和連貫性的學習方式才能更有效將看過的內(nèi)容串聯(lián)起來,而不是東一榔頭西一棒追,隨著短視頻平臺個性化推薦的節(jié)奏來進行所謂的“學習”。
4.?播客等音媒體孕育而生,通過將書籍內(nèi)容轉化為語音的模式,這也是一種形式上的創(chuàng)新和效率上的進步,書籍的魅力在于閱讀時的實時思考,這種思考需要隨時打斷閱讀的節(jié)奏,讓作者的觀點與閱讀者的體驗進行融合或者重構,我聽過一些播客,要么隨著文件的播放很難給人隨時打斷的體驗,相反閱讀者必須很認真的跟上播放的速度。
5.?很多年輕人都聲稱不買實體書,通過電子書就可以隨時隨地的閱讀和瀏覽,有些人會購買電子閱讀器,但更多人卻用手機完成閱讀,對我而言,手機的各類信息干擾會極大的影響閱讀質量,尤其是在白天場景下,沉浸的思維很容易被各種手機信息所“彈出”,從而影響閱讀效果。
6.?通勤包中常備一本書,給自己一個完成時限,比如一周內(nèi)必須讀完,其實每個人都有潛力,只有通過壓力才能將潛力盡量的釋放,設定目標后,則不停的提醒自己利用各種時間進行閱讀。時間長的時候可以做做筆記,用超過20分鐘進行閱讀。時間短的時候哪怕就是翻一頁書都算完成任務,形成習慣之后看書不是負擔,而是休息。
養(yǎng)成看實體書的習慣,設定讀書完成時限,每本書爭取記住一些與目前生活工作相關的知識點、案例或者數(shù)據(jù),通過長時間的訓練,完成個人思維模式的升級。
你認為哪種讀書形式受青睞?
編輯:逢客君?| 設計資源:創(chuàng)客貼、unsplash
每日500字短文分享,陪伴你成長的每一天
關鍵詞: 談談選擇實體書的原因